肉粽子与素粽子:生活现场中的“非遗”文化

日期:2024-06-09 15:14:56 作者:admin 浏览量:65

端午节将至,一位客居济南的泉州朋友向我发出邀请:端午节包肉粽子,一定要过来吃。其言语中满是自信,仿佛那将是世间最美味的食物。然而,我最终还是婉拒了——身为北方人,吃肉粽实在有些难以接受。

在大相径庭的多元饮食文化面前,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们似乎总有着彼此难以理解的隔阂。按照常规理解,北方人应更喜爱荤食、南方人应偏爱清淡,似乎理应是北粽偏荤、南粽偏素。但实际上,古往今来,恰恰是北方人更钟情红枣、豆沙等馅料,而南方人则对肉粽情有独钟,将肉粽视为正统。

这是多元文化的差异展现,也是端午文化的在场呈现。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地独特的自然山水,孕育并持续影响着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前些天去泰山采访,看到路边的餐馆大多挂着“泰山三美”的招牌。独一无二的泰山山泉水,让原本普通的“白菜、豆腐、水”一下子超凡脱俗,成为赫赫有名的特色物产。更不必说“泰山安,天下皆安”的传统文化认同,使得居于泰山脚下的人们有着一种独特的豁达与从容。相较于游客们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盛名的追慕,泰山在他们的生活中从未缺席,泰山已然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泰山对于游客来说是外在的,而对于他们则是内在的。

在场是文化生命力的核心特质,也是文化价值的终极体现。得益于国家及省市各级“保护、传承、利用”工程的持续高质量推进,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早已融入我们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丰富着我们的生活现场。宜人的山水成为我们出游的首选之地;特色的美食刺激着我们的味蕾;多样的锦绣重新引领着服饰的潮流;历史的街巷满足着我们对过往盛世的想象;前沿的数字技术让我们沉浸式地梦回千年……渗透进我们衣食住行细节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正越发凸显出其不可替代的比较优势和独特价值。

在场是文化传承的典型形态,也是传承文化的必然需求。文化源自时代生活现场。每一种民俗形态、艺术形式和生活方式的形成,都源于当时的现实需求。功能性和实用性是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特征之一。就如同那位泉州朋友虽客居济南,但在端午节来临之时必定要亲手制作一锅源自家乡的肉粽,在粽香中回味家乡的端午风情。这是肉粽“情绪价值”的功能性体现,也是端午文化生活化的现场呈现。倘若与现实无关、对生活无用,所谓的传承必然缺乏力量。

正值“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正在全省各地热烈开展。传承历史脉络,书写当代生活。通过这些活动,我省种类繁多的文化遗产尤其是非遗集体重回现场——审美现场、消费现场、时尚现场、生活现场、话语现场。只有重回现场,方可生命常青。

手机访问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1-2024 11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信息定制微信:730553000